close












圖文/鏡週刊

天然災害日趨頻繁劇烈,近幾年的颶風、水患、森林火災,和地震,充分凸顯大規模災害的驚人破壞力。但相形之下,我們對災難下人的決策心理,卻缺乏了解和認識。



今年的10月13日國際防災日的重點,就是聯合國在仙台減災綱領中揭櫫的第2個目標:在2030年前降低國際上的受災人數。欲達此一目標,政府和機構必須與社區團體合作,提升防災準備與應變效率。



疏散,是防災措施中確保民眾生命安全的重要一環。但我們最近刊登在《國際公衛期刊》上一份針對香港地區所做調查,所發現了幾個在高人口密度城市進行疏散時,所可能面臨的障礙。值得注意的是,心理因素往往在民眾決定是否撤離時扮演著重要角色



風險大增,疏散準備不足



氣候變遷和人口往都市集中,讓城市遭遇大型多重天災的風險不斷上升。

一般預測香港是未來10年可能遭遇氣候災變的高風險城市之一,但我們的調查卻發現當地只有11%受訪民眾表示對於因應天然災害做好心理準備。

及時疏散是急難保命的關鍵。做好疏散作業可以確保老弱民眾的人身安全,並及時給予醫療和社工協助。

問題是,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意願或能力離開家園。在我們的調查中,有4成民眾提出不願撤離的顧慮或考量。

一個最常聽到的顧慮,就是不知道要撤去哪裡。一小部分人表示自己有身體或行動上的障礙,無法快速撤離。這一點尤以老年人、有嬰幼兒的家庭,是居住高樓的民眾最常提出。另外擔心撤離後家裡遭人闖空門,也是常見的疑慮。

對照其他國家,如澳洲、日本、美國的研究,可以發現這些疑慮和問題並非僅限於香港。

心理學如何發揮作用?



人唯有在相信行動可以發揮作用時,才會起而因應災變。

雖然天災訊息通常都是客觀的資訊(如森林火災蔓延的速度和方向),但民眾在接收資訊時會加入自己的經驗和時地考量。一旦感受到威脅,民眾就會採取防災避難的步驟。

心理學上的自我效能(self-efficacy)──也就是個體對克服困難的信心──在疏散決策中佔有重要地位。心理學模型顯示,個體對災害的認知、風險意識,和焦慮程度等動機因素,會與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受相互影響,並據以做出最終決策。

我們的研究發現,自我效能評量分數高的人,對疏散的疑慮也比較少,兩者間似乎有種簡單關聯,也就是應對能力較強的人,通常比較願意配合疏散。

因此,若能給予民眾簡潔而及時的資訊,同時提供防災避難指示,應該可以提升疏散效率。

不過,若是發生基礎建設中斷的多重災難──如瑪麗亞颶風在波多黎各造成的大規模停電──就不能再只是寄望個體發揮自我效能。

災後應變與救援不只須要仰賴個體動員,也須要受災社區和外界研擬救災策略、迅速執行。當局的介入和國際援助依然極為關鍵。

資訊過載的風險



提早發布預警,對提高疏散效率當然很重要。新科技讓警訊發布進入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。

我們訪談的上千位居民當中,將近半數表示他們主要的災情資訊來源是網路,其次為電視。民眾希望及時獲得最新的資訊,為了獲取資訊,他們會積極參與網路上的互動,包括上傳影音、分享訊息、分析災情、彙整資訊等。

社群網路提供了一個大眾傳播新管道,但災前與災難期間產生的大量訊息,可能因為數量過大而難以消化。

2012年珊蒂颶風襲擊紐約期間,6天內有2,000萬則推文湧出。隨著災情擴大,外界很難從紛雜的網路訊息中篩選出有助於救災的相關訊息。

有效的決策必須仰賴可靠、及時,且權威的資訊來源。隨著傳播工具轉向虛擬網路,我們也必須因時制宜,制定最佳的訊息發布策略,協助民眾因應天災。

改善之道



疏散時,當局應清楚告知民眾:如何前往避難地點?出發時間為何?行動不便者有哪些其他避難方式?運用目前最普及的社群媒體來提高傳播效率,給予最正確、即時的資訊。

而在地方層級上,許多社區已經在積極參與應變準備。澳洲當局與非政府組織,如紅十字會,都有相關的防災計畫,確保災害高風險地區的居民做好避難準備。許多學校也為學生舉行災害避難演練,因為學生往往是家戶防災資訊的最佳傳播媒介。

心理學可以協助化解民眾疏散時的心中疑慮。政府與相關單位應善用心理學,提升避難訊息宣導效果。

原文〈心理學決定防災疏散的成敗關鍵〉刊載於 The Conversation ,作者Elizabeth Newnham為科廷大學研究員,Rex Pui-kin Lam為香港大學助理教授,Satchit Balsari為哈佛大學研究員。

更多鏡週刊報導

921十八週年熊讚示範地震保命要訣

【倫敦惡夜大火】高樓如何打火?設計施工定生死17life首頁登入

細菌救人命!日本研究:細菌可望能減輕地震與海嘯





17life現金券


5AFC5C998D154A94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sdf00001 的頭像
    asdf00001

    網路好康分享

    asdf00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